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BEITOU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前日軍衛戌醫院北投分院 (國軍北投醫院)


日治時期:親近‧創造北投溫泉文化

日治時期前一年1894(光緒20)年,德國硫磺商人Ouely發現北投溫泉,因而傳出北投溫泉之名,1985年日治時期之後,溫泉文化便隨著酷愛溫泉的日本人來到台灣。當日本人初領台灣時,對於熱帶氣候、且公共衛生差的台灣頗不適應,再加上佔領初期,戰亂未息,為安撫日本軍民,積極尋求開發溫泉療養場。

1899年由日軍藤田軍醫部長,在台灣北投設立最早的醫院「陸軍衛戌醫院北投分院」,開始加入軍事醫療的行列,該院設備周邊有廣闊的庭園、水池、大樹及植栽,讓來此療養的病患,能夠達到真正溫泉的「湯治」療效。「台北陸軍衛戍療養院北投分院」是日俄戰爭,與北投溫泉發展的見證。
至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守備隊也撤除,遂一度成為空屋。但是當年為日本世紀大事的日俄戰爭之年,在遼東半島作戰的傷兵又大量送到氣候溫和,又有溫泉的北投療養,當年又發現地熱谷與北投溪中存有放射性物質,從地熱谷流出的「鐳溫泉--青磺」,因此被認為非常具有療效的溫泉。


現今演變



「台北陸軍衛戍療養院北投分院」歷經演變,成為今日的「國軍北投醫院」,今日之地址是北投新民路六十號。「向陽學苑」的建築,正是其中三大棟院舍中,碩果僅存的一棟。當年的「台北陸軍衛戍療養院北投分院」,早就轉變成為「國軍八一八醫院」,今年七月一日起又改名為「國軍北投醫院」

向陽學苑 「向陽學苑」可說是日治時期「內地移植型」的代表性建築,所謂的「內地移植型」,其中的「內地」即指「日本」,亦是說該棟建築是日治初期由日本移植過來的日式建築,從今日來看,該類型的建築,在台灣已經是拆除殆盡了。而且該建築的大門上亦鑲著台灣式的陶製花磚,顯示該建築類型移植來台灣的適應,其珍貴可想而知。

大型日式建築,入口和前後廊為其主要特色,頗具建築價值。



立牌簡介

醫院前的立牌簡介,說明此醫院是由日本人所建。 那時一位日本軍官因為生病,台灣當地又無醫療設施, 於是在北投的俱樂部用溫泉療養,結果成效顯著, 日軍因而決定在北投設立軍醫院。 醫院約於1898年完工,整座醫院沿著北投山坡的等高線做前後數列的並排建造, 戰後醫院被國軍接收,作為精神科醫院使用, 隨著建物逐漸拆除改建,目前只剩下這棟位於醫院入口的建築。

足浴池
國軍北投醫院是國內唯二擁有溫泉的醫院,另一所是金山醫院,因為國軍北投醫院在日據時代是衛戍醫院,所以會有溫泉,給予士兵泡湯。之前已把足浴池整修完成,還蓋了亭子,目前供院內員工使用,結合健康復健研究,探討溫泉的醫療效果。
足浴池是百分百純白磺,足浴池溫度約41到43度,每晚10時都會清洗池子,非常乾淨,病患或員工泡過之後,身心舒暢。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光明路的生活地圖
















資料來源: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http://www.udd.taipei.gov.tw/

舊時代至新時代-之所以存在的北投公園與其附近之關係





北投公園

《大台北鳥瞰圖》 日據時代



新北投地圖 《鐵道旅遊案》 日據時代


成因/

談到北投公園的設立,最初是為了配合溫泉公共浴場的興建與經營,主要在提供浴場遊客與一般民眾的遊憩空間


新舊時代的差別 /

地理:/
(與北投溫泉區的關係)
日治時代北投公園的範圍除了現有的公園地外,還包括了逸仙國小、新民國中、現在的水莎蓮大飯店及其附近的大廈,整個範圍是現在北投公園的三倍大。現今的中山路在當時是一禁止任何車輛進入,只能夠步行的小圓卵石子步道,讓民眾可以安心的行走其間,欣賞沿途風光。而偌大的北投公園當時也有專人負責管理,維護公園的整潔,不得任意踐踏草皮。


根據古地圖的顯示,北投公園在當時也宛如附近溫泉飯店業者之後花園,來泡湯的遊客民眾在一趟舒服的溫泉之旅後,可以到公園附近散步、遊玩。(舊時代功能)




舊/


瀧(與瀧乃湯的關係)---瀧乃湯附近,由於當時有噴水池和小瀑布,因此在這些地方都有職業攝影師專門為遊客提供照相的服務,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的許多老相片中,許多都有圖書館前的噴水池和「瀧」

人文(與藝妓的關係)/


廢娼而沒落
photo by/ dair burt






新北投火車站的歷史變遷

        北投的重要地標之一,就是日據時代的新北投火車站當時蓋的溫泉線,是北投溫泉業蓬勃發展的重要推手,只是為了興建捷運站,新北投火車站被迫遷到彰化保存 現在這裡有著醒目的白色牌樓,中間還有個藍色捷運標誌,變成新北投捷運站。

       淡水河下游隔著遙遙相對的大屯山與觀音山,因地理位置緊鄰台灣海峽,自然成為航行東亞海路船隻的絕佳航標。總督府領台殖民後深刻體悟從淡水港上岸的各項物資運送到台北內地的重要性。總督府毅然決定將清末台灣巡撫劉銘傳時期所鋪設的台北-基隆段輕磅鐵軌(36/碼)拆下來改舖台灣最早的支線鐵道-淡水線(完工通車於1901825)。最早的通車營運計有台北、圓山、士林、北投、江頭,與淡水驛站,後續增加大稻埕起站、北門、大正街、雙連、宮之下與唭哩岸等五個中途乘降場。

        
        讓北投聞名於世確是大屯山腳下硫磺礦溫泉區,這就是為什麼1916年台灣總督府會增闢北投驛站抵達溫泉公園觀光遊憩區,長為1.2公里的支線,當然這條支線可稱為浴場線泡澡專線。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給了支線終點站命為名「Shinhokuto」「新北投乘降場」。此後(1916)當地硫磺溫泉遊憩公園區周遭地名便稱為「新北投」也沿用至今。日語發音「Shinhokuto」,hokuto」對稱於中文「新北投」,「北投」同音同義,Shin」即如是中文「新」也就是新舊車站區隔。191641新北投乘降場首日通車啟用,同時也開行蒸汽自動客車來運送泡澡乘客往返於此門乘降場-新北投乘降場區間運行。

       
        新北投車站(乘降場)落成啟用至今已是91年前了,新北投還是「新北投」只是火車站已變成了捷運站,滄海桑田、政權更迭,人事全非,內心感慨不已。我們在地關心鐵道古蹟的社區里民、文化工作者,大家全民發起「懷念老車站,轉來新北投」嘉年華活動,喚起全民意識共同迎回古蹟,並期待古蹟能夠活化善用且長存於原址地。

北投戲院

      


  (北投金馬戲院↓)






                   (文化戲院)
 


(廢棄的中興大戲院)
  北投地區先後曾有三家戲院,光復出於北投火車站附近有家木造「文化戲院」,後來因火災而消失了,年代久遠許多北投人根本不記得有幾家戲院,訪談耆老也因年紀大各方說法不一,很難有明確的位置和戲院外觀。





北投第二家「中興戲院」是一家豪華磚造戲院,北投有許多幼稚園.學校.機關都曾租借場地辦活動,後來因為落沒而開放放映國外三級片,風光一陣還是難逃關門的命運。




 中興戲院為什麼會衰敗,原因就是原北投保齡球館改建全新鋼筋水泥的「中興戲院」當時以商城的型式推出,裡面有冰宮.桌球場.撞球場.電玩場.唱片行.出租店及數家餐館等,這樣的陣容難過老戲沒得拼,但新鮮感很快就沒了,加上出入複雜,也就關門大吉了。






這部電影上映了兩年,北淡線也跟著拆除,而北投最後一家金馬戲院結束營業真的是戲院完也曲終人散。



在北投拍攝的片子:


 導演: 李溯
演出: 倪敏然、劉嘉芬、蕭大陸
啞女阿花天姿聰慧,在酒家陪酒生意鼎盛,她雖然不能說話,但用手語和表情就把酒客弄得神魂癲倒了。面貌奇醜的七先生是賣手錶的攤販,他偷偷地暗戀阿花。多少次阿花被子欺負戲弄,七先生都挺身而出替她解圍,阿花非常感激他的相助,而自作多情的七先生卻得意洋洋自認為是(英雄救美人)!聾啞老師陸建平義務教導阿花進修功課,日子久了倆人發生了感情,他們經常出外遊玩,影響了阿花的正常上班。酒廊老闆對陸老師很不滿意,她要設法阻止他和阿花來往。某日、陸老師送阿花回來,在酒廊後巷被三個陌生人毒打,阿花眼看心愛的人被打得血流滿面,在情急之下,竟高喊(不要打了)。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啞巴怎麼會開口說話?…







以上是在北投拍攝而現今仍有的場景。


北投與台語片
 
台語片的好萊塢
 自從《薛平貴與王寶釧》在票房上創下佳績之後,台灣影壇掀起一陣拍攝台語片的熱潮。早期的台語片,如要拍攝內景大多向中影或台製租借攝影棚搭景,順便借器材、借技術人員等等,當時民間的製片廠,除了台中的「華興電影製片廠」 和鶯歌的「湖山製片廠」堪稱較具規模之外,其他電影公司為了節省成本不是租個戲院或倉庫搭內景,就是向旅館、民宅借地方,利用現成的房子拍戲。




             ■《寶島姑娘》一片於台製廠攝影棚內拍片一景↑
                                                                                                                                  


說到向旅館借地方,全台灣還有哪裡比得上北投的溫泉區呢?風景優美、旅館眾多、選擇也多,除了北投公園、地熱谷等著名景點,蜿蜒的巷弄、小橋流水、幽雅的亭台別墅可以拍攝花前月下的愛情文藝片,奇險的岩石小徑可以拍攝高來高去的武俠動作片,還有旅館 的大廳、房間、玄關、前後院,無一不可入戲。更重要的是方便,一票演職員浩浩蕩蕩的開進旅館裡,包吃、包住,拍戲、泡湯,又拍片又休閒,就算演員同時接不同的戲,也只要穿梭於不同的旅館,不但省去趕通告的舟車勞頓之苦,又可以藉一起生活培養默契,無怪乎北投溫泉區廣受台語片界的喜愛,而被暱稱為「台語片的好萊塢」。

台語片與溫泉旅館
19501970年是北投溫泉業的全盛時期,當時日本觀光客絡繹不絕,各種周邊行業、商店應運 而生,旅館當然多到不可勝數,因此也分為幾種等級,而台語片選擇的多是中級旅館,一方面當然是預算問題,另一方面房間也不能太少或太小,要住宿還要拍片, 因此中級旅館應是最划算的選擇,當然溫泉旅館老闆或老闆娘對拍片的支持與否,還有電影公司老闆跟溫泉旅館老闆的交情也有很大的關係。

當年台語片界的四大金剛周天素、賴國材、鄭錦洲、蔡秋林都很喜歡到北投休閒或拍戲,導演們如辛奇、李泉溪、徐守仁、林福地等都很喜歡到北投取景,這也許跟台語片有些故事取材自日本電影,而不少北投溫泉旅館又帶有一些日本風味的關係吧!

當時經常成為台語片拍攝景點的旅館包括迎賓閣、新薈芳、華泉、碧瑤、玉川園、牡丹莊、泉源莊(有院子、有閩南式的廳堂,很像一般住家)、美華閣、鳳凰閣、 嘉賓閣、新秀閣、新生莊、黎明莊、南國 (現在的春天酒店)等,其中玉川園更成為《溫泉鄉的吉他》劇中的主要發生地點。這些旅館的房間、外觀,甚至周邊都成為台語片的背景。如今這些溫泉旅館早經 人事變遷、物換星移,迎賓閣變成薇閣中學宿舍、碧瑤變成養老院、玉川園改建為現代公寓大樓,牡丹莊也在2006年改建,僅存新秀閣、鳳凰閣與新生莊,也早已不是當年模樣,如今只剩電影中的些許畫面供人回憶了。

台語片在北投拍片點滴
當年在北投拍攝台語片時,通常是一組約十四、五人的工作團隊,其中包括製片一人(有時沒有),導演組三人:導演、場記、劇務,道具兩人,化妝兼梳頭一人,服裝則可有可無,攝影組五人:攝影師一人、攝影助理兩人、燈光兩人,場務兩人(跑腿、管現場), 有時節省一點就八、九人。大家住進旅館後,便隨即展開拍攝作業。白天多拍外景,只要走出旅館,到處都是外景;晚上回到旅館接著拍內景;有時也有外景夜戲, 因為晚上馬路來往的車少,也比較不會干擾拍戲。當時溫泉旅館只是租幾間房間給電影公司拍戲,所以生意照做,有時半夜還會遇到酒醉的客人來看拍戲。

一天的工作結束後,劇組也不必趕回家,就在旅館泡湯、睡覺。技術人員通常是一起睡通舖,大牌的男、女主角有自己的房間,有時是兩、三個女演員睡一間,導演 當然自己一個人一間。就這樣,一組人日以繼夜的不停工作,大概花上十五至二十天就可拍竣,據說在台語片的黃金時期,北投的旅館區到處都有人在拍戲,最誇張 的時候,甚至一家旅館內就同時有三組人在拍戲,所以,有時在不同的台語片中看到相同的場景也就不足為奇了。

台語片在北投的軌跡


《溫泉鄉的吉他》                                         《妙英飄零記》                                            《三鳳震武林》


一到北投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北投公園,這裡有瀑布、有流水、有小橋、有涼亭、有綠樹、有草地、還有環繞一旁的溫泉旅館,有什麼地方比這裡更方便?只要攝影機轉一圈,想要的美景盡入畫面,雖然北投公園現在的景觀已改變,不過從《溫泉鄉的吉他》這部影片 中,還是可以窺見當年的盛景。

慢慢往山上走,來到溫泉路、幽雅路、泉源路,高低不平的山路,時而面對高聳的奇岩,時而俯瞰美麗的山谷,無論是文藝片還是動作片,到處皆可取景。

還在營業的鳳凰閣,內有寬敞舒適、採光良好的和式房間數間,由於當年老闆對拍片採取較為放任的態度,所以有很多台語片喜歡在此拍攝。據說,當時的紅星白蘭也是這裡的常客。飯店旁的天主堂與溫泉旅館比鄰而居,原來有造型古樸的木板窗,旁邊則有一道蜿蜒而上饒富古意的小階梯,據說這道階梯正是已逝的徐守仁導演最喜愛的場景之一。

迎賓閣門前有個很大的庭院,院子中央有造型優美的石群和瘦骨嶙峋的大樹。聽說以前門口有個噴水池,後院有條小路口通往地熱谷。迎賓閣後面的迴廊和弧形窗的房間曾是辛奇導演拍攝《妙英飄零記》等片的場景。

中和禪寺山門前矗立著兩塊大岩石,以前的武俠片常在這裡高來高去,當時的技術自然比不上現在,演員非常辛苦。由當時三大紅星楊麗花、柳青、 金玫主演的武俠片《三鳳震武林》其中部分的戲就是在這裡拍攝。

陳濟堂公墓旁邊有涼亭,後面的花園不但不恐怖,還非常詩情畫意,是拍攝談情說愛的絕佳場所。

軍艦岩上的威靈頓山莊,是錯落有致的西式別墅,隸屬于台銀的產業,租屋居住的大多是外國人。由於這裡的景觀漂亮,是當時許多時裝文藝片喜歡取景的地方。
威靈頓山莊通往山頂的羊腸小徑,沿途有茂密蓊鬱的林木,也有高低起伏的大小岩石,大多是用來拍武 俠片、偵探片或「跑路」戲的場景。

總之,當年只要走出新北投火車站,從對面的北投公園起,大概無一不能入鏡,要說台語片的時裝戲,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曾經在北投取景也不為過吧。
 


                                                           台語片劇組於北投旅館內聚餐↓                                                   

在北投拍戲的食衣住行 
談到吃可是個大問題,三餐大多都交給旅館解決,早餐在旅館吃稀飯,不然場務就去新北投火車站附近買燒餅、豆漿,即使是出外景,也是由旅館準備大鍋飯菜,扛到外景地去。有時也會準備便 當,便當主要內容有熟魚(一整條四剖魚)、肉片、青菜(以豆類為主),還附有鐵桶裝的大鍋湯,據說味道不錯。雖然有供早餐,不過每天還是可以領到大約早餐 費五元、車資十元的津貼。


談到吃可是個大問題,三餐大多都交給旅館解決,早餐在旅館吃稀飯,不然場務就去新北投火車站附近買燒餅、豆漿,即使是出外景,也是由旅館準備大鍋飯菜,扛到外景地去。有時也會準備便當,便當主要內容有熟魚(一整條四剖魚)、肉片、青菜(以豆類為主),還附有鐵桶裝的大鍋湯,據說味道不錯。雖然有供早餐,不過每天還是可以領到大約早餐 費五元、車資十元的津貼。 


當年從新北投火車站要往各個溫泉旅館,除了計程車,就是摩托車,因此出現摩托車車行,一趟約十元,據說當年只要半夜聽到摩托車聲,不是趕著跑片的就是來做生意的,影人戲稱摩托車載客為「限時專送」

在北投拍戲並不是最省錢的方式,但由於大部分電影公司在北部,能省去大隊人馬到中南部的舟車勞頓、住宿與其他開銷,確實有助降低成本,加上取景方便、抓演員方便、食衣住行都不愁,北投作為「台語片的好萊塢」確實當之無愧。


                                        (溫泉鄉的吉他》中北投的場景)


                                                   (溫泉鄉的吉他》中北投的場景)


                                                    (溫泉鄉的吉他》中北投的場景)               




這些場景在北投仍然保留。


資料來源

北投與台語片
http://www.wretch.cc/blog/yehzi59/4020450                                  










北投詩歌-詩與文學

詩:
當代

鄭愁予的〈北投谷〉---《鄭愁予詩集Ⅰ》

月遺落遍地的影子,
  雲以纖手拾了去,
  夜是濃濃的,溫溫的,像蓬鬆的髮。
  銀河在這裏曳下了瀑布,
  撒得滿山零碎的星子,
  北投,像生了綠苔的酒葫蘆,
  這小小的醉谷呀,太陽永不升起來。

描寫北投地熱谷晴天夜晚的情景

日據時代:

梁啟超的〈北投溫泉

尋幽殊未已,言訪北投泉;
曲路陰迴壑,海流碧噴煙,
土膏溫弱荇,溪色澹霏煙,
苦憶湯山淥,明陵在眼前。

地熱谷的景色狀態描寫



平田源吾的《北投小調


北投呀,春天來時,山有彩霞雲波。
北投呀,夏天來時,蟬兒聲啼而送涼。
北投呀,秋天來時,湯船滿載月光與蟲聲。
北投呀,冬天來時,黃金般的花兒盛開。
<出自北投溫泉志>




尾崎古屯的《北投雜詠》 (昭和四年作)


百尺高台四望通,溫泉浴罷倚珠攏,
眼前忽現華嚴界,觀世音山屹半空。




得晴好 豬口鳳庵

水色山光畫不真,四時煙景繞樓新,
溫泉豈只聊沉瘤,夕紫朝霞也健人。


台灣詩人洪以南的〈北投雜詠

此地有溫泉,浴之氣爽然; 
盪胸忘俗慮,酣夢傲神仙。 
身淨如無物,心澄別有天; 
松濤應一醉,風詠邁前賢。

對於看見地熱谷或者親身體驗之感動的當地的心情抒發

台灣詩人林景仁(林小眉)的〈偕五弟游北投溫泉口占十四韻

遙望黃埃起,紛探丹井春。熱中殘客屐,忙裏達官輪。
漸覺淒清咽,微聞臭味新。驪泉誰砌石,沔水憶誅榛。
硫焰挾兵氣,焦源話劫塵。似留漢宮燼,應化戰場燐。
熒惑觀天上,離精迸近鄰。東萊唯墜鳥,厭火絕游鱗。
肥婢日承澤,狂且每涉溱。握樞驚炙手,投鑊笑忘身。
藏垢斯為最,趨炎大有人。同流寧汨沒,卻步屢逡巡。
庾信碑猶在,王褒筆不神。冷腸空爾沸,暄蘊苦難伸。

對於日據時代當時北投溫泉會館的狀態做描寫與被殖民者的主觀心情


林湘元

蒼蒼樹煙鎖層巒
瑞氣蒸騰入望寬
到此已將塵煙滌
溫泉浴罷不知寒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福州文人郁永河 〈無題

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
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峰間。

遠觀北投溫泉區

北投硫穴〉(為編者所加)
造化鍾奇構,崇崗湧沸泉。怒雷翻地軸,毒霧撼崖巔。
碧澗松長槁,丹山草欲燃。蓬瀛遙在望,煮石迓神仙。

五月行人少,西陲有大山。孰知泉沸處,遂使旅行難。
落粉銷危石,流黃漬篆斑。轟聲傳十里,不是響潺湲。

描寫地熱谷地形崎嶇,草木不生貌



小說及其他(地景文學、散文):

當代
郝譽翔以北投為書寫場景的著名小說「幽冥物語」。
蔣勳「山盟」


日據時代:
1935年(昭和10年)臺灣總督府舉辦全島始政40年紀念博覽會,北投新薈芳溫泉旅館老闆李築埤應時編寫《北投新歌》,於5月16、19日分兩篇發表於風月報:
跟娘來坐讀句詩,來到北投也好天,大屯紗帽看見見,像娘胸前二粒乳,七星山勢也真好,山隨濛轉那風鵝,七粒親像調工做。七星山頂好憩投,山頂各位都青翠,看了心頭櫳樵開,有錢袂饒可富貴,袂曉遊賞真刻虧。滿山樹木滿山青,各色山花開透年,山頂站站都有椅,看落下腳是磺坑,磺水噴空直直濺,山脈有氣出溫泉,溫泉洗着氣直趕,醫病會好無相瞞。清朝光緒十九年,德國商人名奧厘,探着北投有燒氣,發見溫泉就是伊。年號明治二十九,浴場平田創起頭,漸漸卽有人行到,現時山頂全洋樓,同年松本來到位,連續修整山直開,開路就是工兵隊,伊的功勞歸大堆。年號明治三十四,閏閏八月彼當時,淡水火車初設起,到今已經真多年,舊驛叫做舊北投,開通彼年設起頭,年年發展入山後,卽有大路透北投。大正二年設公共,創到六月卽開張,官廳不止有意向,當時火車卽延長,鐵路延長接了後,彼時卽有新北投。大正五年四月到,開通荷老政府賢,光景變遷真正緊,也是整頓有認真,仙景又閣近市鎮,袂傷所費人錢銀,將來也卜設電車,巴士火車瞑日行,來往北投會勇健,無寒無熱不免驚。火車台北是百九,半點鐘久到北投,風車也閣較緊到,客館各間都是樓,頂年道路閣修理,改對北投役場邊,八月初一開通起,乘合來往無離時。北投袂輸外所在,大大細細櫳樵知,二千七百外戶內,四散的人櫳樵來,一萬六千過拾人,內中農商居大幫。北投將來真有望,漸漸也會閣加入。北投光景真正好,果然北投好憩投,人人到塊都荷老,隻好光景別位無,北投四季好風景,憩投心肝另外清,現時公園大整修,磺水已經歸官營。山頂果子各項有,附近菜園歸百坵,青菜新新敲來煮,好食比肉袂較輸,海味櫳是水淡來,滋養好食人人知,北投較近淡水海,先試新味卻應該,北投料理贏街市,原料各項有較青,空氣極好無塊比,隨食隨飢足開脾。磺水來洗曾行氣,無病身命不免醫,較好天頂尋仙去,歸年樂暢省藥錢,無像街頂歹空氣,受苦烏煙嗅歸年,烏煙入腹毒半死,生命親像在水漧。北投住家長歲壽,暝日心肝趁清幽,各日山頂去遊賞,較好外國四過遊,熱天憩到悠悠悠,返來眠床睏同張,靜神賞月食冷酒,半暝吟詩也風流。磺水塊流有聲音,親像半暝人操琴,夢中驚醒汗滿枕,月照入房動人心,打醒好夢氣死人,半暝看月偷開窗,小娘真正疑心重,食醋驚哥隨別人。清早起來洗手面,恰娘扒山加倍親,山頭路尾來做陣,感情言語甜甲新,山頂空氣食透透,看見薄紙滿坑溝,何人觀前無顧後,袂曉拭嘴帶飯包,看見樹頂白鷺鷥,拍準白花開透技,少停各隻都飛起,看見樹木櫳樵青,山頂濛霧罩樹叢,日頭初出滿天紅,花香隨風當面送,果然光景無相同。

北投因日據時代的整修、政治而改變的空間現象

清:
重修臺灣府志 卷一
磺山:在廳治東一百八十里。其土生硫,故名。內有雞柔山,外為北投社;西極港口,循港而東為關渡門。「稗海紀遊」云:『問番人硫土所產,指茅廬後山麓間。明日。坐蟒甲中,命二番兒操楫緣溪入;溪盡,為內北投社。呼社人為導,轉東行半里,入茅棘中;勁茅高丈餘,兩手排之,側體而入。炎日薄茅上,暴氣蒸鬱,覺悶甚。草下一逕,逶迆僅容蛇伏;從者五步之內,已各不相見。慮或相失,各聽呼應聲為近遠。約行二、三里,渡兩小溪,皆履而涉。復入深林中,林木蓊翳,大小不可辨名;老藤纏結其上,若虯龍環繞。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樹上禽聲萬變,耳所創聞,目不得睹其狀。涼風襲肌,幾忘炎暑。復越峻坡五、六,值大溪;溪廣四、五丈,水潺潺巉石間,與石皆作藍靛色。導人謂此水源出硫穴下,是沸泉也。余以一指試之,猶熱甚。扶杖躡巉石渡,更進二、三里,林木忽斷,始見前山。又陟一小巔,覺履底漸熱;視草色,萎黃無生意。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導人指曰:「是硫穴也」。風至,硫氣甚惡。更進半里,草木不生,地熱如炙。左右兩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余攬衣即穴傍視之,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地復岌岌欲動,令人心悸。蓋周廣百畝間,實一大沸鑊;余身乃行鑊蓋上,所賴以不陷者,熱氣鼓之耳。右傍巨石間一穴獨大,思巨石無陷理,乃即石上俯瞰之。穴中毒焰撲人,目不能視,觸腦欲裂;急退百步,乃止。左傍一溪,聲如倒峽,即沸泉所出源也。還就深林小憩,循舊路還,衣染硫氣,累日不散』。

描寫地熱谷硫磺與溫泉滾燙的樣貌與從山林小徑到地熱谷驟變的山色樹景

北投詩歌-歌


 









 
北投的四季 簡上仁詞曲
北投的春天            有草山的花香味
樹青花紅好景緻         談情說愛好時機
北投的春天      摻有娶新娘的喜氣
北投的夏天       有熱情的日頭味
樹頂鳥隻唸歌詩       樹腳阿伯在行棋
北投的夏天       山墘也飛來白鷺鷥
北投的秋天      有親切的人情味
親像天頂月娘圓       男女老幼相扶持
北投的秋天        摻有中秋月餅的香甜
北投的冬天       有溫暖的磺水味
無論日時抑暗暝        外來人客來來去去
北投的冬天       摻有那卡西的KI MO CHI









溫泉鄉的吉他 原主唱:郭金發

彈彼條悲情戀歌 流浪到這位
月娘已經浮上山 伴阮塊吐氣  啊 啊
初戀彼個人 你因何即絕情 默默來離開
吉他愈彈愈來 流出傷心淚

溫泉鄉白色煙霧 一直滾上天
閃熾燈光含帶情 動阮心纏綿 啊 啊
想起彼當時 咱也來洗溫泉 快樂過一暝
今夜孤單又來 叫著你名字

站樓窗懷念彼暝 吉他彈無停
月娘猶原心茫茫 替阮抱不平 啊 啊
到底為誰人 阮今日來流浪
看破了愛情 蟲聲引阮思鄉 珠淚滴胸前


藝妓的詩歌

詩歌
(一)唱歌要唱歡樂調,台灣情調。芭蕉葉下,芭蕉葉下的戀曲,來吧!歡樂,歡樂,幸運之星,高飛著。


(二)唱歌要唱歡樂調,兩人相好。美好的是望月與湯煙,來吧!歡樂,歡樂,濃濃湯煙遮掩了月光。


(三)唱歌要唱歡樂調,打開窗戶。紗帽、大屯、七星山、玉膚,來吧!歡樂,歡樂,未曾親過的美女肌膚。


(四)唱歌要唱歡樂調,北投湧泉。浸過溫泉小酌一下,湯煙味中,來吧!歡樂,歡樂,互相牽掛的是相思樹。


(五)唱歌要唱歡樂調,大屯山風。風也涼、精神也涼,在浸泡後,來吧!歡樂,歡樂,如願以償的躺睡,夜不闌。



在北投的破曉時分,湯煙裊裊,
化解為潺潺水流,
咚打哩咚嘟嚨嘟咚,
被雲霧所包圍,如夢似真。

拉開紙門,湯煙裊裊,
七星山風微微拂來,
咚打哩咚嘟嚨嘟咚,
被雲霧所包圍,如夢似真。

北投風情新民謠『北投小唄完成,北投溫泉旅館料理屋組合,為了北投溫泉的發展,將名作詞家栗原白也(曾作鄧雨賢雨夜花之日文歌詞)所作之北投小唄詞,請託日本音樂家町田嘉章(日本民歌研究家,著有《日本民謠集》)譜曲。於1930.8.11.夜,由北投藝妓演奏,藉北投公共浴場(今北投溫泉博物館)發表。此曲歌詞優美,詞中「湯煙」、「地獄谷」、「大屯」、「七星」、「唭哩岸」、「相思樹」等均為北投一帶之名勝、名物,故此曲可謂當時北投日文民謠代表作。
(參考自無名虹華工作室)

溫泉鄉也是溫柔鄉

溫泉鄉也是溫柔鄉
日本人愛溫泉,在北投蓋了溫泉「保養所」慰勞官兵,隨著溫泉會所與旅店增多,1950年代以後北投成了台灣的溫泉鄉。富商巨賈、名流政要開始往北投移動,並將藝旦、琴師請到北投的餐廳助興,孕育出北投獨特的「那卡西文化」這股風花雪月的潮流,在民國五十年尾至六十年初發展到鼎盛,當時在北投的那卡西飯店約有七十餘家、陪酒女子超過四千人、那卡西樂團也有三百多組,伴隨著一輛輛遊覽車滿載著蜂擁而來的日本觀光客,讓北投城開不夜,豔名遠播。
日治後期,各式溫泉旅館、料理屋、俱樂部等聚集於北投公園附近,旅館表演的方式有走唱、日本風味之節目,加以北投「藝妓管理所」的設立,使北投逐漸轉變成笙歌不斷、粉香脂膩的「溫柔鄉」。

由於溫泉休息空間的發展,加上台北都市化的影響,外地來北投謀生的城鄉移民大量進入,一九六、七零年代越戰,北投成為美軍喜愛的度假中心。日本人也基於歷史因緣、文化遺風,還有相對便宜的消費,相當喜愛到北投休閒度假。這種全國性的國際觀光業與色情產業在北投結合,使北投繁華一時。於是,在北投溫泉區的服務業,逐漸形成以"溫泉-餐飲-色情"為核心的產業。


浴池
現北投溫泉物館二樓,原有鋪滿榻榻米的開敞大廳、供洗完溫泉浴客人邊品茗、對弈,邊欣賞歌藝妓精彩表演。


廢娼

在民國68 年2 月5 日北投廢娼制度,是北投溫泉很大的轉捩點,廢娼之後的70年代,觀光客大減,大型旅館面臨經營上的困難,繁華的景象漸漸消失。北投溫泉經濟最發達時期,『以新北投為例,約有100 多家的旅館,廢娼之後,慢慢的減少到現在的10 多家旅館,有些終止營業的旅館改建為公寓,北投的豔名逐漸被林森北路取代。』『北投溫泉產業雖然沒落了,但「溫泉─餐飲─色情」產業所帶給北投的「污名化」影響,並沒有隨這個系統產業的沒落而消失,但從另一角度看,也正因北投溫泉產業的沒落,與房地產業這些年來的不景氣,延緩了整體環境的破壞與改觀,日治時期尚存的部分溫泉文化古蹟得以以形同廢墟的方式而被保存下來。』


參考資料:
女巫之湯
北投溫泉鄉重建筆記 -許陽明著(2000)

有溫泉 有藝妓

有溫泉 有藝妓
一八九六年,日本大阪商人平田源吾,在北投溪畔開設了第一家溫泉飯店「天狗庵,開啟了北投結合泡湯、飲酒、風月於一體的獨特行業。日本人喝酒喜歡熱鬧,穿梭在宴席間、載歌載舞的藝妓與樂師,在日據時代結束後,逐漸轉變成陪酒女侍應生及那卡西樂團,並成為北投情色文化的主流。

『日治後期各式溫泉旅館、料理屋、俱樂部等聚集於北投公園附近,達六、七十家之多,日人和臺人經營旅館的方式不同,臺灣人所經營的旅館,如新薈芳、清秀閣等顧客以臺灣人為主,特別是中南部大商戶慕名而來;而日人所經營的旅館,如天狗庵、星乃湯、吟松庵等,則以日本人顧客較多。日人旅館內藝人(藝旦)所表演的內容都是純日本風味,如三味線、能樂、昔話等節目;而臺人旅館則以符合臺灣人口味的南管樂曲和臺語歌謠為主,後來演變成「那卡西」走唱,這裡徹夜忙著迎送客人,深夜3、4 點鐘還是車水馬龍,電話鈴聲到處響起。』
天狗庵舊況
天狗庵舊況


北投藝妓
日治時期藝妓及陪酒女侍都是自北投檢番(藝妓管理所)招來,其收費以花計算,稱為「花代(買花費)」。1929年(昭和4年)《北投溫泉の栞》所列費用:藝妓一朵花40錢,陪酒女侍一朵花25錢。每次消費規定一小時為3朵花,故藝妓每小時共1圓20錢。當時臺北藝妓一朵花為37錢5厘,每小時以4朵花計,共1圓50錢,相較之下,北投當時如此受歡迎,除了自然景觀及溫泉外,花代較為便宜,也不無關係。如果連夜大開宴席、通宵達旦,花代則優待如下:
天狗庵前的藝子

朝花(午前6時至12時)8朵:藝妓3圓20錢‧陪酒女侍2圓。


晝花(中午12時至午後6時)14朵:藝妓5圓60錢‧陪酒女侍3圓50錢。


夜花(午後6時至12時)16朵:藝妓6圓40錢‧陪酒女侍4圓。


明花(午夜12時至午前6時):15朵:藝妓6圓‧陪酒女侍3圓75錢。


通花(晝夜24小時)五十朵:藝妓20圓‧陪酒女侍12圓50錢。




陪酒女侍另外還有特別優惠:


夜花與明花合買(午後6時至隔日早上7時)20朵:5圓。


半花與明花合買(午後9時至隔日早上7時)18朵:4圓50錢。


此外,每次都必須再加收一朵花,當作管理所手續費。


可是,由於1954年4月30日政府核准了「女侍應生住宿戶聯誼會」的成立,使得北投成為合法的風化區。這時合法的公娼服務取代了溫泉的魅力,使得海內外觀光客雲集於北投溫泉區,為北投蒙上了強烈的風化色彩。1960年代,據說日本觀光團的標準觀光路線是松山機場─士林─仰德大道─陽明山─北投泉源路─新北投。到了1970年前後,更是驚人,據說,每天數十輛大型遊覽車進入新北投,大型旅館一天的營業額可以高達數百萬;耗資2000多萬興建的大型旅館,可以在兩年內,完全回收成本。可見經濟效益之大。隨著北投湧入大量的觀光客,旅館業者不得不將旅館規模擴大。為了便利大量遊覽車進出新北投,拓寬北投溪旁的馬路,將北投溪的河床縮小了。在經濟主導之下,「天然紀念物」的北投石,被視為一堆岩石,輕易地被丟棄了。經濟發展的結果,北投溫泉地區到處突起高聳的旅館大廈,自然景觀已經有重大的改變。